其他

全媒体江湖混战的终极神器:价值观(下)

2016-11-11 毕诗成 传媒大观察


媒体评论员、华商网总编辑毕诗成(题图)

毕诗成/华商网总编辑


编者按:处于变革中的媒体人正在经历着探索和彷徨,今日,观媒将继续独家连载华商网总编辑毕诗成的评论文章《全媒体江湖混战的终极神器:价值观》。昨日回顾请点此。


1

意见新闻学:全媒体时代媒体人的基本素养。所以,不要因为自称“小编”,就可以没有价值观意识。


     

在非常长的时间里,新闻学教科书关于“新闻”的概念,使用的是陆定一提出的: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。在具体的阐述中,也非常强调新闻与观点的分离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新闻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侧重于信息取向,这也是个阶段性的必然选择。

      

但读新闻史的时候会发现,19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,中国新闻史上的大咖们,王韬、郑观应、梁启超、邹韬奋、张季鸾、王芸生、胡适、胡政之、傅斯年、储安平、邵飘萍、史量才……每一个闪光名字背后,都有非常强烈的“评论员”“社论主笔”的标签。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,蓬勃的新闻事业有很强的意见取向。

     

新中国建立后,特别是文革期间,观点、意见经历了一个畸形的发展阶段,“两报一刊”的社论,被放置于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,相反,在信息供给方面相对匮乏。所以,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确定新闻定义的时候,“矫枉过正”地顺应社会需求,选择强化信息取向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经过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的发展,信息供给得到了丰富,随着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、社会发展复杂性的加强,社会意见表达有着旺盛的需求,以都市报“时评”为代表的意见表达,得到了快速发展。

   

近几年来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“攻城掠地”,以报纸评论等为代表的传统表达模式、话语方式,都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,不管是响应速度,还是话语空间,经常无法很好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。与此同时,以碎片化、海量为特点的网络信息,极大冲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,用户一方面被动地卷入移动信息时代,须臾离不开智能终端,得到了大量的新闻资讯;另一方面又对这种海量碎片冲击怀有警惕,对这种信息究竟给予自己的到底是什么,不时有所警醒。

     

新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,信息泛滥时代的价值输出,成为基于现实的急迫选择。网络传播的即时性、海量性,造就了资讯的高度同质化,“打造一个独家新闻”成为日益困难的事情。打开各大新闻网站以及应用客户端会发现,绝大多数的资讯,都是简单重复的,谁都“垄断”不了新闻发布的渠道,有突发新闻、重大新闻,“分分钟”就可以搞得满世界都是。而读者、观众、听众的“口味”也越来越高:发生了什么事儿,各种渠道推送早让我知道了。我更想知道的是,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?它有什么背景?它对我意味着什么?下一步会怎么发展?跟它相关还有些什么信息?对于这样的事儿,应该怎么看?别人都怎么看?

   

“供给侧”与“消费侧”同时发出了召唤:对“新近发生的事实”需要更深入、更丰富、更有意义的报道。随之而生,有实力的媒体仍然重点加强原创新闻的生产,与此同时,大量媒体开始注重对于事实的延展、挖掘,强化相关性拓展,梳理出理念、价值观,赋予海量同质化信息更多的意义,不少媒体打出了“有态度”“有立场”“有意义”的品牌口号。尤其是以微信阅读为代表的自媒体更加灵活,以活跃的思路,将内容做的更加丰富与生动。

     

可以说,强化“意见取向”,成为很多媒体在应对全媒体冲击做探索时的一种本能选择。退一步讲,不管是传统报纸的版面安排、广播电视的条目安排,门户网站的页面布局,还是移动端信息流的推送选择,无不比拼着编辑者的认知能力。媒体能不能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,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,为民众提供一套有意义的价值观,是衡量一个媒体品味高下、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。

    

全媒体时代,媒体从业者比拼的到底是什么?简而言之:

1、鉴别力:海量信息里发现“最有价值”的那几颗。

2、挖掘力:发现能闪烁光芒的地方。

3、表达力:准确使用版面语言、图片语言、标题语言。

4、观点生产能力:把握话题传播,赋予态度与意义。

5、理解互联网的能力:真正的用户思维。

    

生产有价值、有凝聚力的内容,以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表现出来,成为当下媒体人的应有的从业意识。


2

传媒人应该懂得,新闻传播正处在一种自我异化的当下。


    

首先普及一个概念:异化,就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,其本质属性逐渐变为一种异己的事物,或者变为与自身矛盾的对立面的事物。

   

带着这个概念,再看当下的传播现状,难道不是已经非常异化地在走向一种反面之中了吗?我们陷入信息爆炸焦虑,患上了某些学者所说的“数字化精神病”,希望与每一个变化同步,最终却放大了变化的重要性。传播大于价值,大家都会选择最猎奇的卖点去推送,传播之后,沉淀下来的意义,乏善可陈。舆论大于事实,很多网络媒体尝到了情绪渲染的甜头,推波助澜形成口水泡沫,舆论泛起却遮蔽了本真的事实。

   

交往也异化了,孤独存在背离着交往的本性。萨特说,“他人的目光,自我的欺骗”,看看我们自己的朋友圈,有多少完全如萨特所言呢。思维异化了,碎片阅读,影响了深度思考,偏向图像的媒介导致人类思维理性的式微。行动异化,误以为阅读就是参与,刷微博就是批阅奏章。思想的深度、人际关系的深度、情感的深度……无不受到了猛烈的冲击。

    

公众处在这个时代,失重感其实更强了。对于品质新闻的消费需求更多、要求更高了,对于想做点什么、勇于思考与尝试、敢于创造的人,应该是“黄金时间”,而不是走到末路。如同一百年前,《时代周刊》的创始人亨利·卢斯所说,因为时间节奏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商业机会。一百年之后,今天关于时空和节奏的变化,显然更为剧烈,留给我们的机会,实际上更多了,只要你愿意直面的话。


3

重新回到专业媒体人的责任与情怀:并没有过时,只是更加复杂,要求更高。


     

所有的媒体组织都会意识到,随便说点什么,用户客户都买单的时代过去了。那么,真的是不需要专业媒体人了吗?显然不是。只是不需要低水平的媒体人了。

     

根据《真相》一书的解释,不只是向民众讲授,而是变成一种内容丰富的相关新闻的对话,在对话过程中,专业媒体应该提供八方面的服务

     

1)把关者:帮助使用者哪些事实是真实可信的

2)释义者:扮演“释义者”角色

3)调查者:继续发挥公共调查者的功能

4)专业者:努力帮助使用者见证,付出专门努力,采编一般人采访不到的新闻

5)新知者:媒体是向公众传授新的知晓方法的中介

6)聚合者:成为聪明的网络信息的聚合者

7)沟通者:由新闻工作者创建便于民众交流公共论坛

8)榜样者:媒体成为监督权力者、公民记者学习榜样。


在这个维度上考量,传统媒体机构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?首先当然就是公信力:内容与经营分离、对于责任的坚守、对于时代进步的追求。其次就是不能丢弃的情怀:对于大时代里,人的真切关注。互联网确实在重塑媒体,今天的媒体也确实要融入互联网时代,但在这个过程中,必须葆有应有的灵魂。否则,一定会失魂落魄,迷失自我。

    

套用经济学家熊彼特的一个表述:当今的媒体,处于一个创造性毁灭重塑的阶段。有人会死,有人会活,有人会火,而社会责任、公信力,是最终的庇佑港湾,是决定生与死的关键所在。谁早早丢掉,谁就会早早倒掉,如果一个媒介机构都不敢讲梦想、讲情怀,结果注定将是灾难。只有以与全媒体时代共舞的方式,才有资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


4

在异化的背景下打量媒体人的情怀与初心:进步是一种信仰,讲情怀并不落伍,只是讲述的方式改变了。


    

 “肤浅、撕裂、无法阅读长书长文……”

      

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,你是不是以为在谴责智能手机?

      

不是的。这是100年前美国学者批判《读者文摘》时所用的词语。是不是和今天大家批判智能手机时代一个调调?但结果如何呢?因为强调了积极乐观的取向、降低负面到最少,致力于点燃希望,《读者文摘》照样唤起了那样一个时代的气质。

    

所以,在时空与节奏变化的时候,恰恰是需要媒体光照灵魂的时候。

     

确实,有些时候我们会有无力感,但要看你怎么看。社会学家马克思·韦伯说,决定世界的是三个逻辑:经济、制度、文化。传媒人履行社会责任,也有三个逻辑:事实、制度与文化。因为媒体的存在与担当,有些事情改变了走向,从扭曲的轨道迈入了正常的轨道。有些则改变了约束性的制度,让制度更人性化,更符合生活的节拍。有些时候,则是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,提供新的认知,传播正确价值,守护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。

    

掌握这三个维度,就不至于跌落至媒体价值虚无感的深渊。曾有国内媒体采访我,你做传媒的初心是什么?我想了一晚上,回答了他七个字:进步是一种信仰。后面还可以有七个字:表达是一种力量。捷克总统作家哈维尔说:我不知道自己写下的哪句话,改变了角落里某个人的看法,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。这是一个作家的初心,也应该是当下传媒人的初心:新闻从业者即便遭遇着时代的挤压,仍需要为情怀留一分位置,否则,生命不能承受之轻,时代不能承受之轻浮。

     

决定我们终极意义的,同样是价值观。时代不相信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的眼泪,相信的只有它勃发出来的生命力。一个媒体,一个组织,一个团队,甚至一个个体,都需要管控自己的核心能力,那是安身立命的东西。所有的蹉跎、彷徨,落到最后,都需要在守住价值观、输出价值观上做成文章。这是责任的需要,更是生存的需要;这是迷乱传播时代的精神立柱,也是决胜全媒体时代的终极神器。一器在手,犹如海上导航,不会慌里慌张。



[观媒推荐]

记协换届 网媒负责人进高层

广东文化产业实现重大变革

很多年老记者被小年轻超过了

央视校招取消传统编播岗招聘

新华通讯社社庆收习大大贺信


版权声明: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转载时请保留作者、来源。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、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敬请与我们联系。

责任编辑:张少杰  shaojie@guanmedia.com



观媒(传媒大观察)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,是受到主管部门、媒体总编、传媒学子等关注的"媒中媒"。

bigmedianews

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

投稿、爆料、合作、加入观媒村请联络
微信id:guanmedia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